top of page

當藝術淪為評核工具時

媒體報導: 當藝術淪為評核工具時,評核準則大於藝術的表達性,那麼,藝術還稱得上藝術嗎? 感謝自由記者/插畫師 cyrusNONAME在明報星期日的專訪,給予空間讓我自由表達,非常藝術性的一次訪問。 

不談人性的社會 區慧妍 Regina Au,目前在香港唯一的駐校藝術治療師。「現今的教學制度令學生的情緒問題日益嚴重,然而社會願意投放的資源可謂鳳毛麟角。」大學時期修讀創意媒體,後於中學任教視覺藝術。普羅大眾對視藝的理解,一直以來都只是描繪的像真度。然而Regina認為,藝術令學生最大的得著絕非純粹的技巧,而是懂得如何思想及表達自己。「只以分數定成敗的社會,令學生與校方都失去了個人應有的情感。」 在她當中學老師的時侯,見過一些學生的畫作充斥著暴力與自殘的意象。向校方反映,得到的回應是勤她少理為妙。「與其說他們不想跟進,倒不如說他們不懂跟進。」後來Regina找到了某些圖畫的作者,然而他們已躺在醫院裡。相較文字,圖像往往能透露更多人的潛意識。可是自學制改革以來,藝術科的考量偏向文本,著重學生的評論與分晰。「那完全是本末倒置。」安身卻未能立命,有感教師職能的擊肘,她決定到英國修讀藝術治療。 兩年制的碩士課程,除了應付外在繁重的學習及異地的文化衝擊外,Regina還要面對自己內在的黑暗面。校方安排了專屬的心理醫生,跟進每個學員的狀況。「意識到自己的問題然後尋求幫助,已經是治療成功的一半。」回港後除了駐校的工作,她亦會接觸社會上不同的求助者。 眼見需求日益增加,然而本港尚欠對藝術治療師的監管制度。「坊間有很多似是而非的治療中心,藥石亂投會令患者受到更大的傷害。」

物質豐饒卻忽略心理需要,反映出社會正在倒退。生命被整個城市壓下來,眾人急促的步伐其實是在逃命。「生活放慢一點,閒時注視大自然的一點一滴,已經對舒緩情緒很有幫助。」近年Regina遷往離島居住,找回了容許她沉澱下來的生活節,以及在社會續漸喪失的人鄰關係。返穙不一定能歸真,但至少可以看見一遍沒有被高樓遮敝的天空。

Featured Posts
Recent Posts
Archive
Search By Tags
Follow Us
  • Facebook Basic Square
  • Twitter Basic Square
  • Google+ Basic Square
bottom of page